科研星球

国自然青年基金:基础重要还是创新性重要?

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启动!离国自然提交时间也越来越近了。

对于大多数青年学者,青年科学基金是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起步。

对于青年基金,2021年共资助了2.1072万项,2022年共资助了2.2262万项,而2023年共资助了2.2879万项,相比前两年分别增加了1807项和617项。随着国家大力鼓励青年科研工作者的趋势,未来青年基金资助总数会呈现一定增加趋势。所以,对于准备申请国自然青年项目的申请者,是一个机会。

尽管国自然青年基金是初级科研者的敲门砖,似乎要比其他项目要容易申请一些,但它每年的资助比率同样还不到20%,竞争同样格外激烈。

image001.jpg

大环境下,很多单位要有基金才能晋升,有基金才能做研究生导师、教授!所以造成国自然内卷越来越严重!要想中标哪有那么简单!首先得有一个好的本子。好的本子当然应该是既有很好的研究基础,又有未来做出新东西的可能性。

研究基础   

研究基础(尤其是发表的论文)是所有专家最看重的部分。

有很多人败给了研究基础。

■ 成果积累档次不够

■ 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少

■ 设备不健全

■ 科研基本素质较差

■ 代表性论著里没有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的相关论文

.....

目前申请青年基金对申请人的要求如下:

image002.jpg

从上面来看,青年基金的申请门槛,一定程度上已经限制了申请人为博士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,这部分人总体是具备一定研究基础的。(当今,博士毕业的,有几个没做过基础研究?获得过高级技术职称的,也或多或少有过几年的科研打拼。)

尽量申报有研究基础的内容,最好有已发表的研究论文,至少有成形的图表数据。项目研究内容和前期研究基础不要有脱节。

没有较好的论文作为支撑,真的很难说服专家。代表作里有一作/通讯的较高水平论文,很加分。其中,发表时间近、发表论文质量高、发表论文与项目的相关性程度高是代表作的三大要素。(切记不要在代表性论文那里标注影响因子,这完全是对评审人的侮辱。)

另外,青年基金时间不长、资助力度也不大,如果能有一部分坚实的前期实验结果,就会给评审人一种这个课题就差“临门一脚”的感觉,自然会增加本子的科学性和可行性。

前期实验结果一般展示整体研究25%-50%。展示太少,评审专家会觉得现有研究并不足以证明研究切实可行;展示太多,评委会认为你项目的绝大部分工作已经做的差不多了,没必要再资助了。

创新性

国基给出的青年基金的综合评价等级参考标准如下:

优:申请人创新潜力强;拟开展的研究工作创新性强,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或应用前景,总体研究方案合理可行。

良:申请人有较强的创新潜力;拟开展的研究工作立意新颖,有较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或应用前景,总体研究方案较好。

中:申请人有一定的创新潜力;拟开展的研究工作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或应用前景,总体研究方案尚可,某些关键方面存在不足。

差:某些关键方面有明显缺陷。

从中不难看出,创新性是作为重要的打分项,如果创新性一般,对于基金申请特别是青年基金是致命打击。(如果前期提交的申报书得到了类似的评语,再申请的时候建议换个研究方向。)

虽说创新性很重要,但很多工作的创新之处是相对的。对于青年基金,紧跟最新的研究技术方法也算是一些新颖之处,过于追求独特或前卫的东西未必是好事。在选题时,须兼顾创新性和重要性。

对于青年基金来说,钱不多,是解决不了很多的问题的,所以选题的创新点有1-2点即可。

对青年基金而言,创新性得有,但没必要过强,比如新原理,新发现,开拓新的领域之类的。创新性太强,研究基础上容易圆不回来。

青年基金基础重要还是创新性重要?

以前是基础重要,因为申请的人不是那么多,所以那时如发过小领域顶刊,基本都会中。

现在就不行了,随着申请人数的增加,且大多数青年人的基础越来越强了,有好文章的人非常多,所以评审要看创新了。但要是基础啥都没有,估计还是得让你去补基础的。

因此,研究基础和创新性都重要!

研究基础和创新性是相辅相成的,创新性需要研究基础来支撑,而研究基础需要你提出的创新性来升华。

假如只注重创新性,没有研究基础或研究基础薄弱,那评审会觉得你在吹牛。(创新性其实可以说就是基于你前期的积累的所提出来的)假如研究基础很好,但课题内容是别人已经基本都做过的,那你实验重复得再好也没用。

总结来说,有一定、或者平均水平左右的基础,加上一点创新,胜率更大。

让专家读懂你的本子

哪怕本子的创新性再好,也要记得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,让大同行能看懂你在做什么。

语言要学术但更要让人读懂。不能强拽转悠名词,一旦送到稍微方向不一致的专家手里,就会看不懂,看不懂就很难找出亮点。

多让家人帮忙看一下,修改至他们读懂一遍知道你在做什么。在此基础上遵循由浅到深、由表及里等要求,不断增加本子的逻辑性和故事性,做到专家读起来顺口并且挑不出硬伤。

另外,虽然有些细节方面的问题,如错别字、上下标、格式不一致等错误不会影响对标书的理解,但真的很影响观感和印象。就像看到有印刷错误的书籍,都会联想到盗版;专家看到有低级错误的标书,势必也会觉得申请人科研素养不高。

建议按照高分文章投稿的标准来对图片进行绘制和排版,字体前后统一,切忌不要出现错别字。

此外,要体现专业性,但也要深入浅出,容易看懂,一些专有名词千万要反复核对,用业界公认的约定俗成的词,切忌自创词汇。

这些细节都体现了申请人严谨细致的习惯和态度,也是能够给评审专家留下好印象最简单的部分。

从现在这个时间节点来看,对于前期基础这样的“硬条件”可能已经很难再弥补了,但对于本子整体的逻辑性、细节方面还是可以再仔细完善。

 


没有账号?